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

近況二

距離上次發文談及自己的心理狀態,似乎過了三個月。這三個多月以來好很多了,這段期間我還去了一趟沖繩玩,完全自己一個人的旅行,感覺已經把一部分失去掉的我找回來了。

後來想想,前陣子的失去是一個讓我變得更獨立的契機,這種改變剛開始來的時候真的很醜陋,就好像威脅到生存空間的感覺,逼你不得不成長。物種的演化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的;從心理也從生理。這陣子我想過為什麼人在失去的時候會拼命地想挽回。那這份挽回為的是甚麼?以前我以為那是要回對方的愛,不管是親人的或是情人的。可是後來再想,其實不是,挽回這個行為只是想要討回曾經的付出。

付出是甚麼?除了你花在對方身上的時間以外,更重要的是你為他所改變的自己,付出時間都還是小事,付出自我才是大事。其實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要為一個人改變自己(因為以前我根本不夠獨立),所以當我不知不覺開始做出這件事的時候,如果對方有對等的回應我便會覺得沒有失去太多,可是當對方決定棄你而去時,便開始覺得我失去了很多。然後就會開始想要挽回,挽回那個失去一半的自我,但是請記住,那份自我是一份為對方改變的自己啊!那並不是自己一個人時的自我呀!如果今天對方要離去了,你何必拼命地挽回那份早就變質的自我呢?

應該是要開始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給自己才對。然後下一次遇到新的人,再好好的考慮是否要把自己辛苦建立的自我付出一點給對方。因為做自己本來就很不容易了,我為什麼要把自己辛苦建立好的自己輕易付出?

一個人的寂寞好解決,兩個人的寂寞是地獄。

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

近況

距離上次發文差不多有四個月的時間了。從四月開始我過得很不好,雖然不是身體上的,但是心理上的。我開始跟我家人鬧翻,把自己孤立起來。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情那麼得不好,主要是家人覺得我應該要獨當一面了,要想辦法好好的照顧好自己,不可以再依賴別人了。人家常說:成長是痛苦的,我以前都沒體會過,現在知道了。好痛苦。

有時候晚上會睡不著,會大哭,特別是周末比較有自己的時間的時候,容易難過。開心不起來,之前想過去找心理醫生談,但目前還不知道要談甚麼。

我之前有一段感情,現在也無疾而終了。每每想到身邊的朋友都有人陪伴,我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。原諒我這麼負面,此刻的我只想好好的抒發這些情緒。

我的人生一直沒有搭上別人覺得正常的軌道,越活越孤單。

我家人也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,就是在說我。

所有的人都覺得我沒有長大。

也許那個跟我失聯的人也是這樣認為的,覺得對我這種人不用太認真,可以揮之即去。

我累了,想振作自己好好做想做的事,但在這個時候,我想把心裡的瘤挖乾淨。 

前面幾年可能是我最幸福的時候,而我卻沒有珍惜它,沒有為那些時光儲存多一點幸運,讓他延續下去......現在用完了,報應也來了。

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

胰臟癌與攝取過多糖分的因果關係,已得到證實。

最近有一篇新聞來自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:保護您的胰臟,要「少糖」!,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胰臟癌發生時,哪個基因產生突變導致的,之前的研究已知有一個叫做:KRAS的基因有促進細胞生長與存活的功能;而該團隊發現,有94%的胰臟癌患者,這個基因發生突變。他們認為這兩者的關聯性相當高,因此又與台大醫院合作,取得一些檢體:其中他們取得:
  • 有糖尿病,並且也有胰臟癌病人的未癌化胰臟細胞組織,及胰臟周邊小腸組織
  •  沒有糖尿病,但是有胰臟癌病人未癌化胰臟細胞組織,及胰臟周邊小腸組織
結果發現,在有糖尿病且也有胰臟癌的病人中,他的未癌化的胰臟細胞組織裡,其KRAS基因組有損傷,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突變,另外的三組則沒有。而且只有胰臟裡的KRAS基因突變,其他的地方不會。文章裡也有講到,過多的葡萄糖會擾亂胰臟細胞修復受損細胞的機制,久了以後就會造成胰臟細胞中KRAS基因發生突變,一旦發生突變就會不停的分裂出有問題的胰臟細胞,導致整個代謝作用出問題。(所以糖尿病人頂多也就是細胞功能差,還沒到會亂分裂到處作亂XD)

如果是這樣,那糖尿病患者是不是也有機會運用基因相關的療法,恢復胰臟功能呢?其實在某些糖尿病患者中,透過適當的飲食控制及服藥和調整作息,好像是有機會能讓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稍微恢復的,但這只是我的猜測以及自己控制血糖的經驗,而且可能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沒有用。 
 

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

打針與吃藥在控制血糖上該注意的事情-回報我的糖尿病控制近況

很久沒有回報我的病情控制情況了,先說結論:好轉很多。

建立這個網誌時,我是一個三餐需要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,當時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哪一種Type的糖尿病,也以為自己可能就這麼一輩子在吃飯前必須跑廁所打針;時時都要面對低血糖的問題,還有不能好好控制體重等等.........一直來到打針的第八年,發現我的血糖越來越不好控制了,真的奇怪,我很努力地控制飲食,運動也會做,但是為什麼我的空腹血糖就是高得嚇人!但我的糖化血色素又很正常,後來醫生檢測了我的C-peptide-一種胰島素生成的前驅物,發現它的功能是正常的。他說:也許是這樣,你的胰臟功能其實是有的,她或許會影響藥物的作用。因此醫生幫我改為吃藥。所以在打針的第八年以後,我改為以藥物控制,目前超過半年,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得不錯,也因此我現在不用每餐都得打針,只需要晚上打一針長效就好;控制起來也非常便利了。到此應該可以確定我是Type 2的患者。

對於這個轉變,我的喜悅是很慢才出現的,一開始醫生要換治療方式時我很怕這樣對我的胰臟太累,會不會以後等到她不行了我還是得回到打針這條老路?醫生說有這個可能。但也不是沒有能補救的辦法;我的衛教師說,要維持胰臟功能首要的目標就是維持住C-peptide 的分泌能力,她沒有甚麼秘訣,就是規律作息還有運動,增加心肺功能促進基礎代謝能力。這是唯一的辦法,因為目前並沒有針對增進C-peptide功能的藥物。

當告訴周遭親友我可以改吃藥的那一天大家都非常高興,甚至比我還高興,因為他們看著我那八年每天往自己身上扎針,說不難過是騙人的,所以我能理解他們的高興。但我自己很感謝台大醫院第一時間的治療方式,他們選擇讓我先用打針的方式讓胰臟得到喘息的機會,這是一個很哲學觀的治療方式,同時藉由打針你可以非常嚴格的控制飲食,我那八年所建立的飲食習慣,是我能夠改由藥物控制的一個因素之一,所以我很感謝當時台大醫院的醫生為我選擇的治療方式。

因此如果你目前使用打針的方式控制血糖,請好好地學會控制飲食方式,並且適當地做些運動。因為打針有個缺點就是運動時會有低血糖的風險,所以我會比較建議,在做打針治療期間的重點是重新建立飲食習慣以及作息。如果將來有機會轉為吃藥控制,那麼這些當時所建立的飲食習慣將會深深地影響你的一生,並且有機會減少藥量。

那麼改為吃藥之後控制的方式會有甚麼改變嗎?其實並不大,還是必須好好的吃,好好的睡,只是這些習慣在打針時都建立好了因此駕輕就熟。所以吃藥後的課題是:運動。因為吃藥後比較不容易發生低血糖,所以可以充分的運動,我的衛教師跟我說,因為我年輕,所以建議我慢跑,做比較激烈的運動。這方面我覺得她的建議很好,但我並沒有很規律地做,我喜歡走路,所以我會用走路來代替,因此我是想跑就跑,想走就走。

關於併發症,以目前的狀況我已經走過一個好發的階段了,但未來有沒甚麼其他的併發症端看我吃藥後的控制了,其實併發症就像我身後的一個死神,她拿著鐮刀跟著我,我不過是走的比她快一點,目前她還沒真的坎到我...... 這是我心境上的一種比喻:是的,我還是會怕。我目前是有血管病變以及青光眼,我的玻璃體有時會出血影響到視力,但相比八年前經常性的出血,我現在的清況好轉很多,它仍然會影響我,但好在的是我已經摸清它的脾氣,還有它出現時結束的周期,因此心裡比較不慌亂,所以這把死神的鐮刀,它的刀尖有時候還是會勾到我的,哈哈!

以上是我目前的狀況,今天得了一個空,有時間把這幾年的心境寫出來,算是給自己的一筆紀錄。

目前我是回到學術界工作,一直以來我都喜歡在學術界工作,目前是在一所有醫學院的大學從事腦波研究,想來也是因為自己生病的關係,會希望待在這個圈子裡多少能得到比較多資訊。

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

人腦有何特別之處?


人腦有什麼特別的地方?其實身為所謂「地球上的霸主」的我們,要說明自己有什麼特別的地方;這個問題還需要回答嗎?我可以說出很多很多,例如我們會發明工具,我們擅長抽象思考......。可是你想過,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能做出這些事嗎?而跟我們體型相當的動物為什麼不能?甚至那些腦子比我們還要大的動物,牠的腦容量想必比我們大,神經元細胞也比我們多,但是,為什麼不是地球上的霸主呢?

這些問題,我在這支影片中得到部份答案,而且她所做出來的結論讓我有點訝異。她說:因為我們會煮飯,我們懂得用火把食物先分解過,所以人類可以比其他動物,在同一份量的食物下獲取更多能量,供給腦部使用,所以我們不用長時間進食。也因此我們有更多時間來作其他的事情,改善生活。

想想這也是人類特別之處:因為這世界上只有人類會升火煮飯啊!

電業法修正草案

之前在路上巧遇綠色和平組織,跟他們的推廣人員聊過之後才知道他們有幫助遊說電業法修正草案,讓它在去年(2015/7月)通過。

而我之前寫過台灣未來需要逐步走向零核電家園,所以聽到這個消息覺得很欣慰,這樣子有了配套措施。不過還是希望未來能讓更多民營電力公司加入,讓電價的市場更公開透明。

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對外食的看法

對一個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來說,外食,的確讓血糖比較難控制。不過在生活中難免都會吃到,這時候該怎麼辦呢?記得剛開始學習飲食控制的時候,不論在外面多久,除非碰到低血糖,不然我幾乎都是回家自己煮飯。外出上班或上課就自己準備便當,就這樣過了兩三年......一直到最近我才慢慢解禁,因為後來學會怎麼分辨食物。不過也因為自己前面兩三年的烹飪經驗,每次出去吃外食我都抱持著:吃基本款就好。有吃飽就好,不吃太花俏的食物。此外,因為人對味覺的接受度真的很高,如果長年吃口味太重的東西,其實自己是沒有感覺的。除非自己有意識的控制。怎麼說呢?我自己的經驗是對含糖飲料的味覺感受;以前我分不清出蔗糖、糖精的差別,後來我大概兩年的時間不吃糖,直到最近我開始在茶中加上一些紅糖或是非精製糖後才發現:糖加在飲料中是為了調味,襯托飲料的口味,其實不只是甜的味道而已。所以當我喝到加糖精的飲料時,心中只有一種感覺:死甜。甚至把一些茶的風味都給破壞了。而且糖精類的糖基本上就是葡萄糖了,所以升醣的速度非常快,我都是在發生很嚴重低血糖時才會吃,所以健康的人吃了其實會讓瞬間的血糖波動變大,讓胰臟必須工作的更賣力,久了就會有第二型糖尿病的疑慮。

那麼到底該怎麼選擇外食呢?有幾種辦法,各位可參考一下:
  1. 看包裝成分表:太多成分奇怪的就不吃。有一次突然很想吃洋芋片,走到便利商店後,花了十分鐘看了各家洋芋片零食的成分表,最後我發現一家老字號的洋芋製品零食的成分是我看得懂的:洋芋粉、鹽巴、味精。而他們家的零嘴吃起來也真的味道不重。反正零食本來就不太好,兩相其害取其輕,就選了那家老字號的零食了。
  2. 吃看得出是什麼東西的食物:也就是說當食物送上來時,你可以分辨他是什麼,並且可以很快的看出哪些是澱粉、蔬菜、蛋白質。所以外食我很推薦去吃自助餐類的餐廳,其中又以素菜自助餐廳最好。較不推薦快餐式的,那通常澱粉量會比較多。那麼像小吃類的食物,就是適量就好,如果第一攤澱粉吃得比較多,那第二攤可以吃點蔬菜多的,以此類推。
  3. 外食,不是天天該吃的,而是生活調劑或是在廚房沒了點子時的選擇:第三點我要說的是一種觀念。最好就是學會自己烹調食物,因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營養,而且也只有自己知道怎麼吃才會讓身體舒服,心情愉快。不過有時候真的就是不知道要在廚房變出什麼花樣了,那不妨就找一家餐廳嘗鮮,激發靈感,有時候你也會從中得到一些想法,改進自己的煮飯技巧或是食譜,這時又會開始想念廚房了。至少我是這樣的啦!如果上班時間太長,真的也沒辦法天天開伙,那麼至少在週末時自己煮飯吃,平衡一下新陳代謝。
以上外食的撇步是我平常在外面吃的準則,但有個前提:就是血糖都要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(比如糖化血色素要在7以下)。在這樣的狀況下容許自己吃點外食。